牟秀山的大学记分册。
牟秀山的大学记分册。
牟志国的大学毕业证。
牟平的大学毕业证。
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牟平是名80后,高中毕业于银川一中,同祖父和父亲一样,他也考入了北京大学。牟平说,他从祖父、父亲和自己的教育经历,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,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变化。
1955年祖父考上北京大学 扎根宁夏一辈子
牟平的祖父牟秀山,祖籍山东,家里世代务农。1947年,年仅15岁的牟秀山带着抗战小学的两册课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。战争年月,虽然战事频繁,但牟秀山总是利用战事间隙学习文化。牟秀山所在部队的首长是《渤海日报》兼职编辑,这让他有幸读到《渤海日报》,每次看报都如饥似渴。一次,部队缴获了一本残缺的字典,发给牟秀山,他如获至宝,背起了这本字典。
1952年复员时,文化程度已接近小学毕业的牟秀山,考上复旦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。他和同学们努力读书,3年时间读完了6年的学习内容,顺利完成学业。1955年,他参加了全国通考,如愿以偿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专业。“那个年代上大学不要钱,从伙食到书本,完全由国家供养。”牟平说。
牟秀山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,他更加努力,希望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。1959年大学毕业时,他响应国家号召,来到刚成立一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,进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从事编辑、记者工作。此后,虽然工作岗位多次调整,但他从此扎根宁夏,再也没有离开,直到2013年去世。
1978年父亲考入北京大学 回宁夏工作到退休
牟平的父亲牟志国,高中毕业于银川九中,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受了许多苦难,还在银川氮肥厂当过工人。受父亲及家庭的影响,他对学习也十分重视,一有空就看书学习,所以学业一直没有落下。恢复高考后,他报名参加了1978年的夏季高考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。当年北京大学在宁夏共招收了23人。
牟志国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,当时的国家政策是免学费、工作包分配。和父亲一样,牟志国非常重视学习。那时北京大学人才济济,很多学生后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。大学毕业后,牟志国被分配回宁夏工作,先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当秘书,后调到宁夏供销社工作,一直到退休。
2003年牟平被北京大学录取 感受到祖国实力强大了
祖父和父亲都毕业于北京大学,这对牟平的影响非常大。牟平的父母藏书非常多,家里的书架占了一面墙,摆满书籍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牟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看书,几乎无书不读,涉猎范围很广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从小学一年级起,牟平每天都会陪父亲看半个多小时电视新闻,遇到不懂的问题或不了解的背景,就会及时问父亲,父亲会尽己所能给他讲解。遇到不会的、说不上的,父亲就会及时查找资料,弄明白后再讲给儿子,由此也养成了牟平认真读书、治学严谨的态度。
在牟平的教育上,父母很舍得投入。1996年,牟平就有了自己的486电脑,那时电脑还是稀罕物。虽然牟平高二分班时选了理科,但他的地理、历史成绩都非常不错,高一时地理、历史成绩是全年级第一。
2003年,牟平考入北京大学,入读生命科学学院。入学后,牟平才知道,这个学院150人,光各省状元就有9人,同宿舍其他3人高考数学成绩都是140多分,这让他感到巨大的压力。“别人打游戏,我在学习;别人睡觉时,我在学习;别人打篮球时,我还在学习……”经过4年努力,牟平的成绩从进校时的倒数达到毕业时的前10名。
从祖父、父亲到自己,牟平对祖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感悟:“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大学生稀缺,到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近千万人,说明中国的实力强大了,经济发展了,教育环境越来越好,教育投资持续增长。”尤其是近几年,每次回国探亲,回到母校银川一中和其他省市的大中小学参观,牟平发现,从大学、中学到小学、幼儿园,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,中国与美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越来越接近,有些方面甚至还赶超了。“教学设备投入大、更新快,教学理念也很有创新性。”牟平说,他相信祖国的教育将发展得越来越好。(记者 陈勇 图片由牟平提供)